新房

筛选
当前位置:宜昌房地产网  > 楼市聚焦 > 谈房论市
分享到
微信扫码分享
房掌柜小程序端

房掌柜小程序端

点赞(0)
收藏

谢逸枫:820三道红线是否预示又一轮房价上涨?

来源:房掌柜综合   宜昌房掌柜  2020-08-28 10:00:08
[摘要]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的增长,央行将出台房地产融资新规,设置了“三道红线”。其一是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%。其二是净负债率大于 100%。其三是现金短债比小于 1 倍。

  2020年8月23日上午,央行官网发文称,住房城乡建设部、央行于8月20日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,提出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。尽管只是一个座谈会,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的增长,央行将出台房地产融资新规,设置了“三道红线”。其一是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%。其二是净负债率大于 100%。其三是现金短债比小于 1 倍。

  根据“三道红线”触线情况不同,试点房地产企业分为“红、橙、黄、绿”四档。红色档看,如果三条红线都触碰到了,不得新增有息负债。橙色档看,如果碰到两条线,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5%。黄色档看,如果碰到一条线,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0%。绿色档看,三条线都未碰到,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5%。

  意味着,接下来房地产市场融资环境将进一步收紧,部分房企将面临融资困难,特别是一些高负债房企,将会陷入困境,甚至很有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。2020年下半年,房企债券融资偿还将迎高峰期,境内外融资债券到期规模约为5588亿元,同比增长58%。如今大部分房企真的是面临着高负债的压力,一旦“三道红线”压顶,高负债房企的日子可能真的不好过,又得出海借钱了。

  房企面临新一轮洗牌。可以看到,在TOP30房企当中,2/3的房企都踩了红线,而且几大龙头企业纷纷入列。即便是没有踩线的房企,但融资规模也都要控制在了15%以内。不仅如此,根据近期贝壳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TOP100房企发布中期业绩报告共有16家,其中10家房企资产负债率同比上升,占比约63%。

  的确,国内融资难了,就只能去国外融资了。因此,近期境外融资规模明显放开。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进入8月,房企美元债再次井喷,仅8月上旬10天融资额已超20亿美元。贝壳研究院统计数据也显示,在8月3日至9日一周内,房企融资规模环比上涨近六成。其中,境外融资额环比增长305%,在融资结构中超越境内融资,占比为55%。

  包括金融街、旭辉、金科、珠江实业在内的多家房企发布大额融资计划。融资品种包括优先票据、中期票据、超短期融资券、ABS、公司债等,融资是为了偿还到期负债。这仅限于业务板块多元化、资金实力雄厚的房企、国企、央企而言。对于大部分房企来说,融资渠道受限,房企资金压力加剧,要改善负债率,又要冲全年业绩,就只能加快销售回款能力了。

  房企融资、房地产贷款的银根收紧,历经1993年(海南)、2005年、2007年、2009年、2010年、2013年、2016年、2019年八次,包括2020年7月、8月,第九次,都是出于土地市场火爆,地王不断出现,高地价、高溢价地块太多。结果就是扛不住的房企死掉、破产,项目与土地及股权给大的房企收并购。最值得注意的房价没有因为房企融资收紧下降,反而因调控政策收紧上涨。

  可想而知,房价受供需关系的调节,资金更多影响到房企自身发展。收紧之后,土地供应量下降,影响到未来供需关系,因库存去化快速,非商品房用地供应上升,商品房用地供应下降,供不应求,房价重新进入新一轮上涨。最关键是每轮金融、信贷收紧之后,房企都会减少拿地,减少开发量。一旦经济、房地产不景气,又是新一轮融资、贷款放松。

  回顾2005年首次调控房价的新旧“国八条”于3月和5月先后出台,2005年9月银监会212号文件收紧房地产信托。市场上的反应看,虽然许多项目主动降价出售存量,但房价总体继续上涨。2005年,房地产市场未能延续2004年的“发烧”势头,不过2004年、2005年调控前,全国各地都爆发地王潮。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报告显示,“国八条”出台后的5月,全国36个大中城市,有12个城市出现商品房小幅回落。

  2006年调控政策,“国六条”出台,重点发展中低价位、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、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。同一天,“国十五条”出台,规定90平方米以下住房须占项目总面积七成以上,也即“70/90政策”。市场的反应看,房价继续上涨,涨幅相对平稳,中小户型房增加。说明增加供应,调整供应结构,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房价上涨幅度的。

  2007年调控政策,9月《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》正式出台,这亦是后来被频繁提起的“9·27房贷新政”。市场反应是2007年楼市价格暴涨、地王频现。政策出台后,2008年全年房价明显下跌,成交量明显萎缩。不过,全国房价下降的幅度才1.4%,最关键是因2007年-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及到中国房地产市场。

  2008年放宽二套房贷。调控政策:对个人购二套普通自住房贷款予以放宽,并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进行大幅减免。12月21日发布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“国13条”。中国楼市出现10年大拐点,量价齐跌。因此下半年宏观调控转向,管理层启动大规模刺激楼市消费政策,其他金融政策全线松绑,2009年楼市复苏,后继续大涨。

  2009年的国四条调控政策,10月24日,《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》出台,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。市场反应是短期内现观望,二手房成交量下降,2010年春节后市场恢复。2010的限购令调控政策,1月10日出台国十一条,要求二套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40%。

  4月15日,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,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%,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.1倍。4月17日,新国十条出台,商品住房价格过高、上涨过快、供应紧张的地区,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,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。各地限购政策纷纷出台,上海和重庆试点房地产税。

  市场反应是这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,但高价地王继续产生,2010年3月后房价飙升。2011年的二套首付提高,调控政策“新国八条”公布,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至60%,贷款利率提至基准利率的1.1倍。上海和重庆正式实施房产税。市场反应是房价继续上涨。

  2012年是严打小产权房调控政策,多部委多次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,2月住建部称加快推进房产征收税扩大试点范围。国土部出台土地监管新政策,严打小产权房。市场反应是一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。2013年的新国五条调控政策,2月出台新国五条,不仅再次重申坚持执行以限购、限贷为核心的调控政策,坚决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,还在继2011年之后再次提出要求各地公布年度房价控制目标。

  3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》,其中二手房交易的个人所得税由交易总额的1%调整为按差额20%征收。市场反应是开发商下半年不得不以价换量,房价缓慢增长。2014年的“9·30”房贷新政调控政策,各地陆续松绑限购政策,9月30日央行出台房贷新政,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,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时,可按照首套房贷政策执行等。

  市场反应是相对于此前信贷套数认定政策,本次政策对首套、二套、多套,在认定上都有放松。新政出台后,全国各地楼市皆迎来成交高峰,房价缓涨。2015的3月新政调控政策,央行、住建部、银监会联合发文,全国二套房首付降至四成。财政部通知,将个人出售普通住宅,营业税免征的购买年限由5年下调至2年。

  2015年,全国楼市经历了5次降息、6次降准的洗礼,见证了30多年二胎政策的终结,迎来了“限购令”和“限外令”的松绑,等到了公积金13年来的首次修改。市场反应的是2015年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再次成为楼市“大年”。2016年的史上最严调控,调控政策在“去库存”的政策指导下,全国各地纷纷采取较宽松的政策,在房价“疯涨”之后,各地开始进行多轮调控。

  调控力度不断升级,一线城市力度不断加大,二三线城市限购重启,其中最令人映象深刻的莫过于19城调控潮。市场反应是价格普涨,无论是一二线还是三四线城市,全国楼市基本上都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涨幅。2017年的持续调控,并加大力度。调控政策,从限购扩展到限售,12地实行新的租赁政策,热点城市加强商办项目监管。贷款利率上浮,且贷款难批。

  市场反应的是部分热点城市价格回落,但大部分地区价格仍在上涨。2018年的调控升级,并加大力度。支持合理自住需求,因城施策。市场反应的是部分热点城市价格回落,但大部分地区价格仍在上涨。2019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出现了微妙变化,在调控持续加码的同时,宽松政策夹杂其间。市场反应的是部分热点城市价格上升,但大部分地区价格仍在上涨。

  2019年对中国开发商而言,是异常跌宕的一年。还没从二季度的宽松中反应过来,7月份的房企融资又突然收紧。房地产信托、境内外发债、ABS等融资渠道纷纷受限,尤其是房地产信托,成为近期金融监管的重点。在收紧的融资环境下,房地产公司的融资成本出现了罕见的极端分化的现象。

  事实上,房地产和金融业内感受到融资的收紧,是从2019年5月17日的23号文开始的。23号文明确要求,商业银行、信托、租赁等金融机构不得违规进行房地产融资,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房地产信托“明股实债”等模式的狙击。紧接着2019年5月31日,央行与证监会暂停部分房企的债券及ABS融资。坊间传言,旭辉、金地、融创和中铁建等被列入暂停公开市场发债业务的“被关注名单”。

  房地产调控从限价、限售等升级到了房地产金融的严厉管控。2019年上半年发展迅猛、成为房企拿地后盾的房地产信托首当其冲。7月以来,银保监会对房地产信托展开了一系列调查、约谈、警示。2019年7月11日,光大信托被曝将暂停新增融资,进行余额管控。其他多家信托也受到了类似的窗口指导。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。

 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,2019年6月,房地产信托成立规模465.83亿元,环比5月缩水227.61亿元,降幅达32.82%。雪上加霜的是,境外融资渠道也将进一步收窄。2019年7月12日,发改委发文要求,房企发行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,与此同时,房企还需详细披露其海外发债的具体情况和资金用途。

  如此巨大的融资成本差异,凸显了当下房企冰火两重天的生存镜像。类似中海这样的央企,携低成本资金优势在上半年的土地市场所向披靡,而泰禾则深陷资金危机,不得不转让多个项目股权度日。2019年以来,诸多信用评级不高的房企,只能借助于成本较高的境外融资,而目前来看,境外发债进一步遭严控,成本亦有升高的趋势。

  2020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因疫情,出现了明显变化。在调控持续加码的同时,宽松政策夹杂其间,金融、货币、信贷放松,土地市场火爆。市场反应的是热点城市价格上升,大部分地区价格上涨。2020年7月、8月房企融资再度收紧。8月20日,人民银行、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。

  多地“地王”频现,房价继续上涨,在此情况下,监管部门再度出手“降温”,将强化房企进行融资管理。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、央行在北京召开的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,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。各监管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。

  据天风证券统计,国内销售额较高的50家房企中,同时踩中“剔除预收账款资产负债率大于70%、净负债率大于100%、货币短债比小于1”这3条红线的房企共14家,踩中2条的10家,踩中1条的14家,完全不踩线的12家。若将范围进一步缩减到TOP30房企,按2019年年报数据,融创中国、中国恒大、绿地控股、富力地产、华夏幸福5家房企同踩3条线处在“红色档”,预计有息负债规模以2019年6月底为上限,不得增加。

  中南建设、佳兆业、阳光城、金科股份、荣盛发展同踩2条线处于“橙色档”,预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%。蓝光发展、远洋集团、中国奥园、融信中国等只踩1条线处于“黄色档”,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%。而滨江集团、金地集团、保利地产、龙湖集团、中国海外发展、华润置地处于“三线”均未超出阈值的“绿色档”,预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%。

  融资“强监管”撞上偿债高峰,对于国企、央企来讲,不存在任何压力,对于上市房企、非上市房企的部分房企要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了。Wind数据显示,2020年6月-12月到期的内地房企美元债共计64只,合计204.37亿美元。其中,6月、8月和11月到期的债券数量最多。

  贝壳研究院报告显示,2020年下半年房企债券融资偿还将迎高峰期,境内外融资债券到期规模约为5588亿元,同比增长58%。按照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报告,剔除提前兑付和回售因素,有14家房企2020年的到期债务规模超过100亿元。其中,万科2020年到期的债务最高,达600多亿元。在TOP20的房企中,还有绿地、绿城、龙湖、新城、融创和世茂6家房企年内到期债务破百亿元。

  从中房研协数据看,2020下半年债券融资偿还将迎高峰期,境内外融资债券到期规模约5588亿元,同增58%。并且今年发行速度大增。万科2020年到期的债务最高,达600多亿。但是万科是不太需要担心的。万科绝对是国内最不愁贷不到款的房企之一,这没毛病。房地产是典型的高负债、资金密集型行业,现金流是房企的生命线。国内融资的渠道被断,只能发海外的,融不到钱,就可能倒闭。

  

  

  应该讲三个指标分别从整体、长期、短期三个维度衡量企业财务风险,旨在整体控制房企高杠杆风险,对龙头房企、中小房企都将有深远影响,特别激进拿地扩张、高周转冲规模的房企都将遭到打击。此番房企融资收紧并不意外,是去年相关政策的延续。2019年5月,银保监会下发23号文,开始针对房企融资进行针对性收紧。

  此后,监管机构连续对房地产信托、银行机构进行整治约谈,同时对开发贷、境外债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进一步限制。2020年8月20日,住房城乡建设部、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,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。银保监会、证监会、外汇局、交易商协会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,以及部分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。

  会议指出,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,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,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、规则化和透明度,人民银行、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形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。监管部门出台新规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的增长,为房企融资设置“三道红线”。

  具体为,红线1: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%;红线2:净负债率大于100%;红线3: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。根据“三道红线”触线情况不同,将房地产企业分为“红、橙、黄、绿”四档。以有息负债规模为融资管理操作目标,分档设定为有息负债规模增速阈值。

  因此,本次会议传递房企融资收紧的信息,主要原因是近一时期国内房企融资出现井喷状况,其中7月来,房企融资刷新了历史同期纪录。8月中上旬全国房地产信用债发行规模高达261亿,在年内处于高位。另一方面,全国各地又出现地王频现、房价飞涨趋势,让市场进一步监管变得迫切。最近各地纷纷把“压箱底”的好地块拿出来出售,北上广等地地王项目叠出。

  房价纷纷开始上涨,7月全国70个城市中,有62个城市新房同比价格上涨。为抑制楼市过热,避免房企过度融资,出现金融风险,监管部门及时出手加大管控力度。目前,房地产调控实施的因城施策政策,地方调控影响力更大,比如今年7月以来,一些房价更高的城市,包括深圳、杭州等10多个城市出台楼市收紧政策表示调控不放松。

  银保监会近期多次强调,坚决防止“影子银行”死灰复燃、房地产贷款乱象回潮和盲目扩张粗放经营卷土重来。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,牢牢坚持“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”定位,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,坚持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,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、一致性、稳定性,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。

  事实上,此前已有多个地区收紧房地产调控,其中涉及房地产融资政策的不少。比如,陕西省咸阳市发布通知,要求加强开发购地资金来源审查,禁止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银行贷款、信托资金、保险资金、资本市场融资、资管计划配资、发行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支付土地竞买保证金、定金及后续土地出让价款。

  涨速下降,这得益于政策上的定位。我们目前官方对楼市的定义,对楼市是偏消极的,认为楼市目前的状态已经危及了金融安全。郭最新发布的一个文章中,三次提到房地产,并且定义: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“灰犀牛”。金融化泡沫化势头被遏制。在过去两三个月里,郭常常给楼市泼凉水。

  认为房地产出现了泡沫,而且“房地产泡沫”跟影子银行、地方隐性债务、P2P一起交织,构成了较大风险。这是中国官方高层次官员首次直言。把房地产泡沫说成“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”,可见监管层深深的忧虑。如果再加上上面报道的官方给房企划了三条红线,控制房企的债务率。可见官方实际上是开始处理楼市过度宽松带来的弊端了。

  虽然如此,但在新一轮的“宽松”中,市场的自发行为还是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。每一次的宽松,带给市场的就是局部楼市的出头。这种市场自发追逐利益的行为,无可避免。所以在新一轮央行给温暖中,官方同步开始给楼市“泼冷水”。其实是为避免资金流入楼市。8月17日,央行公告称,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。

  说明监管层开始关注“新一轮资产泡沫”了。所以,房地产宏观政策维持紧绷,仍将是大概率事件。向楼市泼冷水也会是常规化操作。看待2020年之后的楼市,我们必须正视政策上对楼市的定位。其一是商品房成交量和价格持续走稳,不会大涨大跌是关键。其二是土地市场持续分化,旱的旱死,涝旳涝死是最佳写照。其三是部分房企融资“好日子”难持久,融资收紧是下半场大趋势。

  来源:咚咚找房

分享到:
责任编辑:黎观日

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楼市爆料寻求报道,请点击这里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。

新闻排行

新闻推荐

  1. 1房地产收并购明显增多 百亿房企数量同比少了近一半
  2. 2多家房企半月内发短债拟募资44亿元 资金压力依然严峻
  3. 3特殊机会投资风口已来? 远洋资本再设6亿美元私募基金
  4. 4金地2021年利润总额下降21% 归母净利润94.6亿元
  5. 5加速风险出清 多家银行抛出房地产并购融资计划
  6. 6大悦城获100亿并购贷额度 并购资金“拿来易、用出难”?
  7. 7绿地控股选举张玉良为第十届董事长
  8. 8央行:2022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
  9. 91月65城新房线上均价微跌 二手房挂牌均价微涨
  10. 10终究成了“小碧桂园”? 中梁把上市途中的物业公司卖了

楼盘推荐

视频推荐